新“禁塑令”后,塑料農膜何去何從
2020-06-23 09:37:27
然而,農用塑料薄膜多為聚乙烯輕類化合物,屬于高分子化合物,自然條件下需200年以上才能降解。隨著地膜覆蓋技術的迅速普及,一些使用后的地膜未及時回收,逐漸成為田間的白色污染。大量地膜碎片殘留在土壤中的話,會導致土壤結構層次發生變化,不僅對農業生產構成潛在威脅,還對環境造成了極大危害。
近年來,我國愈發重視環境保護,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文件明確提出支持推廣可降解材料。今年年初發布的被稱為新版“禁塑令”的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》,規劃三個階段限塑實施目標,對四個重點領域(不可降解塑料袋、一次性塑料餐具、賓館酒店一次性用品、快速塑料包裝)的塑料使用進行了限制。而據數據統計,我國現在每年塑料袋消耗量在70萬至80萬噸,農用地膜消耗量在120萬噸以上,這也就意味著,一旦塑料農膜能夠實現大規模替代,生物可降解塑料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。
農業農村部印發的《農膜回收行動方案》明確要求“到2020年,全國農膜回收網絡不斷完善,資源化利用水平不斷提高,農膜回收率達到80%以上,‘白色污染’得到有效防控”。同時,國內多個地方也因地制宜,出臺了相應的多項措施。
接下來,對廢舊塑料農膜回收加工企業而言,應當通過增設網點、優化網點布局等措施,完善回收網絡體系,切實做到農膜回收全覆蓋。
同時,各地膜生產者、銷售者、使用者,應當注意我國已經明確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.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,各大生產者商、制造商、銷售者需擔負起社會責任,一方面落實回收義務,加強農膜使用和回收管理;另一方面,需踐行推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技術,減少聚乙烯地膜用量,減少白色污染。